(来源:北京市商务局)
近年来,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养老服务“不适老”之间的矛盾成为亟待消除的痛点和难点。如何通过实施适老化改造举措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已成为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重要议题。
2023年7月,商务部等13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家居消费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提高居家适老化水平。《若干措施》发布一年多来,适老化家居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市场现状如何?相关政策在落实过程中还存在哪些堵点?如何更好助力养老企业和老年消费者享受政策红利,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了解实际情况,国际商报记者深入家居商场、养老社区、老年人住所等地进行实地采访,通过反映企业、消费者和专家学者的心声与建议,更好助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策端: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护航行业高质量发展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致力于通过提升适老化改造增进老年群体福祉,特别是近年来接连出台政策指导推动相关工作开展: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支持200万户特殊困难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配备辅助器具和防走失装置等设施。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各地结合实际出台家庭适老化改造标准,鼓励更多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2022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明确指出发展壮大老年用品产业,大力开发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需求的老年生活用品。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是我国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其中提出“强化老年用品创新”“推进适老化改造”等要求,对提升适老化改造水平进一步作出部署。2024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持续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积极培育智能家居等新型消费。
在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政策的指导下,各部门统筹规划,握紧适老化改造“方向盘”。除了上文所述《若干措施》外,多部门亦发布了多项支持适老化改造工作的政策文件:2023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城市居家适老化改造指导手册》,针对城市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需求提出47项改造要点。2023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城市居家适老化改造指导手册》,针对城市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需求,在通用性改造、入户空间、起居(室)厅、卧室、卫生间、厨房、阳台7个方面形成了47项改造要点。2023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促进数字技术适老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鼓励企业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养老照护产品、健康促进产品、家居产品等适老化能力,以点带面不断提升智慧健康养老水平。
在此基础上,各地方也积极奠定适老化改造“压舱石”。记者梳理发现,仅2024年4月,北京市、上海市和重庆市有关部门就相继发布了《关于加强设计服务推动居家适老化改造和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试行)》《上海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2024年版)》《重庆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围绕提升适老化改造水平作出工作安排。
市场端:
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巨大潜力即将释放
近年来,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口的占比也日益增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近2.97亿,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近2.17亿,占全国人口的 15.4%。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进程速度加快已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严峻考验。
挑战与机遇并存。事实上,人口老龄化也为银发经济发展创造了新机遇。有预测显示,在人均消费水平中等增长速度背景下,2035年中国银发经济规模为19.1万亿元,占总消费比重的27.8%,占国民经济比重为9.6%,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总消费将在2018—2035年显著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银发经济”“适老化改造”等热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更多消费者也开始对适老化产业有所关注。2024年6月6日,北京首个适老化家居体验中心在北京红星美凯龙至尊Mall开业。该体验中心旨在为居家养老提供专业的适老化家装设计、适老化产品及适老化服务,以及专业的场景体验和解决方案。记者在近期开展的实地走访中发现,在开业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前来体验的消费者络绎不绝,多家门店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前来体验的消费者和门店人气超出预期。
“目前中国适老化产业正处于培育期。”该体验中心一家康养产品零售店店长告诉国际商报记者,在越来越多消费者关注适老化产业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正进入这一新赛道。“然而相比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目前适老化产业的供给仍然不足,还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亟待释放。”
此外,多位企业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洽询和购买适老化产品的60岁以上老年人并不算多,反倒是“60后”“70后”等中年群体已成为消费主力军。在业内人士看来,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60后”“70后”的消费水平与消费观念比其上一辈显著提升,不少中年人通过网络、电视以及个人亲身经历了解到适老化改造的重要意义,拥有较高消费意愿。第二,许多中年人平时忙于工作,无暇在家照顾老人,更希望通过居家适老化改造降低老人在家的安全隐患。第三,由于即将迈入老年阶段,不少中年人的养老意识逐渐提高,对适老化改造产品和项目的关注度也随之上升。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年消费者进入老年阶段,适老化家居产品的更多消费潜力也将随之释放。因此,我们非常看好这一市场的发展前景。”松颐和居(北京)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陈昌浩向国际商报记者表示。
消费端:
对适老化改造认知仍显不足
“尽管潜力很大,但在从业者看来,当前适老化家居市场仍面临一些挑战。”陈昌浩告诉记者,当前,老年群体对适老化改造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许多老年人认为自己身子骨足够硬朗,没有任何生活障碍,因此家里也不需要进行适老化改造。”
事实确如陈昌浩所说,记者在采访了多位老年消费者对居家适老化改造的态度后,也得到了类似“只是多了一些花里胡哨的摆设”“起不到什么作用”“跟卖假药一样都是为了骗钱”等回答。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年人更是直言:“我每年都摔个两三回不也好端端的,没必要花那个冤枉钱。”
“实际上,有关资料显示,跌倒是65岁以上老年人因伤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50%以上的跌倒事故都发生在老年人家中。而居家适老化改造通过在家中安装扶手、地面防滑设施等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改造,有效增强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以扶手为例,作为居家适老化改造中最常见的改造项目,在卧室、过道、卫生间等场所恰当地设置扶手能够帮助老人借力完成起身、如厕等动作,还能有效避免在遇到眩晕、腿脚乏力等紧急情况时摔倒。“因此,我们建议65岁以上的老年人家庭在卫生间、厨房等必要的地方安装扶手。”这位业内人士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日本、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其养老产业发展也相对更加成熟。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在目前国内康养产品市场中,来自日本、韩国、欧洲、美国等地产品占比较大,受到消费者信赖。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消费者对“出身海外”的国外品牌持怀疑态度。
某日本康养品牌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反映,部分消费者对外资企业和海外品牌的认知存在误区,在选购适老化产品与服务时会因其为日本品牌而产生偏见。“实际上,我们是在深度调研中国市场后才推出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非常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养老需求。”这名工作人员表示。
供给端:
产品丰富度和政策宣介力度有待加大
在实地走访家居商场时,记者发现,目前在售的国产适老化产品售价普遍较高,令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不少老年消费者亦向记者表达了相同感受,即便他们对产品很感兴趣,但也因其高昂的售价而无奈放弃。
以某商场中备受消费者关注的一款多功能老年拐杖为例,这款拐杖功能丰富,兼具照明、防滑等功能,既可辅助行走,也可打开变成板凳,但其198元的零售价还是让不少消费者犹豫再三。一位消费者表示,如果这款拐杖的价格能够再低一些,他会毫不犹豫地购买。
除了价格高企外,一些老年消费者还表示,目前国内居家适老化产品的种类不够丰富,“主要集中在防摔器材和康养器材等几大类产品”,无法满足其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部分适老化产品企业坦言确实存在上述问题。在他们看来,当前国内适老化产品多集中在高端市场,尤其在定价方面不够亲民。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国内适老化产品市场相对较小,目前还无法通过降低价格扩大销量的方式来维持企业基本利润,企业不得已将产品定位在高端市场。二是国内养老产业起步较晚,适老化产品的生产和研发成本较高。此外,许多产品还使用了来自国外的专利技术,推升了产品成本。
“实际上,我们非常希望在稳固高端市场的同时逐步打开中低端市场,并针对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推出更多种类产品,为广大老年消费群体提供物美价优的适老化产品,但这还需要一个发展过程。”陈昌浩说道。
此外,多位养老产品零售店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尽管他们深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银发经济,大力支持居家适老化改造,但对于相关政策的具体要求,以及如何用好政策红利推动企业更好发展,他们则表示“不是很清楚”。个别负责人表示自己曾浏览过相关文件,“但由于文件内容较为宏观,我们很难将政策内容与当前所经营的产品和服务联系起来,因此对政策内容没有深刻印象,不知道该如何根据政策安排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
“希望有关部门能通过专家和媒体进一步宣传和解读支持居家适老化改造的相关政策,在指导消费者认识适老化改造重要性的同时,也为我们企业指明发展方向,帮助我们用好政策红利。”陈昌浩表示。
对策建议:
强化产品服务质量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促进消费的根本因素,促进适老化产品消费亦是如此。对此,受访专家建议适老化产业相关企业和门店应在降本增效和提高服务质量上多下功夫,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从而提高产品美誉度。对于刚刚起步的国内适老化产业而言,相关行业协会应制定更为科学的行业标准,如质量标准、环保标准等,让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适老化家居产品时更加放心。
“企业也可向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老龄化市场发展相对成熟规范的国家学习借鉴,例如开设面向老年人的专属卖场等,从而提升老年人的消费意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消费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立平向国际商报记者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国内养老产业起步较晚,国产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较为有限。因此,有业内人士建议,有关部门应着力培育相关产业,积极引导企业开辟适老化产品的新赛道,“在助力老年消费群体提升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为促进国内大循环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认为,应鼓励海外养老产品和服务品牌在华发展,为其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其享受与国产品牌同样的市场机遇和竞争环境,从而更好助力国内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由于国内适老化改造起步较晚,企业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普及适老化改造知识,这无形中增加了运营成本,而较高的运营成本将使产品价格维持在高位,进而阻碍市场的进一步扩大。”陈昌浩表示,尽管目前各地正通过多种形式向更多老年人普及适老化改造知识,但覆盖面有限、力度不够。
“希望有关部门能进一步加大适老化改造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使通过适老化改造提升老年群体生活质量和品质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力度,进而帮助消费者和企业更好地掌握政策内容,领会政策精神。”陈昌浩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