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圈

Hi, 请登录

作品|北京市通州区某老旧小区内闲置招待所适老化改造

▲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环境营造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岁月悠悠,银龄画卷徐徐展开,老年人更加渴望通过家门口的养老服务获得温暖和关怀,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成为重要的空间载体。但是环境安全性、可达性、便捷性、舒适性问题层出不穷,在限制养老服务设施良性运转的同时,也影响了老年人家庭对于养老服务设施的认可度。

2020年,中国建科所属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院)针对北京市通州区某老旧小区内的一处闲置招待所进行了适老化改造,成为拥有长租公寓78间,集餐饮、医疗、公共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逐步具备为周边社区提供基础服务的条件。该工程实施已超4年,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城市社区闲置设施更新、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

01

项目概况

该项目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新城核心区,周边500米范围均为老旧小区,老年人数量较多,对于全托式养老、日托式养老以及上门养老服务有着强烈需求。

作为建筑年代较为久远的招待所,改建成为养老设施时需要面临诸多困难,比如主楼东西两侧结构与层高不同导致交通空间存在高差,居室空间面积狭小,通风与采光条件不佳等。

北京适老化改造  通州适老化改造   适老化设计  康养  养老

▲主楼东西两侧结构与层高不同、存在高差

适老化改造 适老化设计  京津冀养老

居室内空间狭小,公共空间养老服务设施缺失

▲改造前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中国院项目团队深入挖掘与分析养老服务运营商以及社区老年人的需求,并结合中国院30余年来针对老年人居住环境相关领域的研究基础和实践,将既有公共建筑适老化改造技术体系中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改造相关技术成果植入其中,形成闲置设施空间功能转换、共享交流空间打造及小空间适老化塑造三大特色。

适老化改造  养老场所  养老环境设计

▲改造后场景

02

技术成果应用

闲置设施空间功能转换

针对交通空间地面多处高差、卫生间空间狭小和门洞过窄、房间面宽狭小等问题,设计团队利用主楼东西两部分的结构与形式差异,配置服务功能空间,形成居住与公共两个区域,并通过交通与管理核心形成连接,实现入住服务区、后勤服务区、生活养护区、康复娱乐区和医疗保健区等功能分区,同时提升交通流线组织效率,提高老年人日常通行及紧急疏散的安全性。

养老院设计  养老环境设计  养老空间设计 适老化改造

▲首层平面图(左)、二层平面图(右)

为提升社区长者就餐、就寝、起居、活动、如厕、照护等日常行为的舒适度与安全性,项目团队从老年人体工程学数据及老年人群的环境行为特点出发,通过墙体改造、部品配置等手段解决原客房空间进深与开间比例不适宜的问题。

居室适老化改造   适老化设计  养老院设计  老人院设计  敬老院设计

▲居室改造后场景

共享交流空间打造

设计团队聚焦老年人对公共空间“易达”“可及”“可享”“可视”等需求,完善建筑内部无障碍系统,通过坡道、扶手等处理,弱化高差带来的消极影响;从功能空间的处理手法切入,在各层南向布置公共活动空间,以满足老年人休息活动时享受阳光的需求;拆除部分墙面,保证活动区与室外的通透性,确保视觉可达性。

养老场所设计  适老化改造

▲公共空间改造后场景

通过在公共餐厅区域配置简易厨房,鼓励老年人保持日常生活习惯,增强其生活自理能力。在公共空间区域沿走廊的墙面布置信息公开展板、画框等装饰品,以削弱空间的漫长感,增强趣味。

适老化改造  适老化设计   养老建筑设计  养老院设计

▲公共餐厅和公共走廊改造后场景

小空间适老化塑造

针对原有居室存在诸多空间局限,导致在布置两张护理床以及使用护理辅具、开展护理操作的过程中存在较大限制的问题,设计团队在进深方面,减小卫生间占用尺寸,保证床旁的照护空间;在开间方面,配合使用定制的家具部品,将衣柜布置于床头一侧,尽可能少地占用通行宽度;扩大现有门洞,以保证通行净宽达到900毫米;为避免门扇开启时占用走廊的通行宽度,选用外挂推拉门,也便于轮椅老年人以及力量较弱的老年人使用。

针对卫生间空间面积局促难以满足三件套卫浴产品使用的问题,设计团队在原卫生间的位置只保留淋浴和坐便器,在原卫生间门的对侧布置洗手池,调整墙面位置形成回转空间。

养老院设计  适老化

▲房间门改造前后场景

适老化改造  卫生间适老化改造

▲卫生间改造前后场景

基于色彩心理学,设计团队充分考虑不同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协调空间整体色调、材质、灯光与设施部品配置,打造安全温馨且舒适的居住环境。比如,使用柔和的暖黄色灯光和暖色系原木家具及装饰以营造舒适环境,点缀黄色或蓝色以增加活泼气氛;使用统一木地板地面以加强视觉连通性,提高墙面与地面颜色对比以提高空间辨识度。

厨房适老化改造   适老化设计

▲改造后整体氛围

03

技术创新

设计团队在改造过程中融入诸多创新研究成果,涵盖老年人人体工学与环境行为学数据库、酒店改造老年人照料设施前评估体系、模块化内装改造技术等应用,形成多学科、跨专业的技术创新集合。

基于科学实验数据

解决适老需求多样与建筑空间结构老旧之间的矛盾

在相关技术研究前期,设计团队通过测量与采集示范项目企业所服务的103位老年人人体工学数据,重点针对居室尺度受限,窗边空间、通行空间、收纳家具使用不便等问题进行60余次行为模拟实验,作为本项目改造设计的技术依据之一。

适老设计  适老评估 适老化

▲老年人人体工学数据采集与行为模拟实验相关数据采集过程

设计团队重点针对既有酒店改建养老设施过程中所普遍存在的洞口拓宽、加装扶手及安装护理设备时局部加固等养老设施较为典型的改造需求,开展了结构安全实验模拟与验证。相关研究成果为本项目改造的结构安全性提供技术保障。

适老化

▲结构安全实验模拟与验证研究过程

酒店改造老年人照料设施前评估指标应用

设计团队依据中国院建立的酒店改造老年人照料设施前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工具,通过考虑设计、造价、运营等因素,在改造实施前全面系统掌握项目技术条件,提升改造精确性与改造效率,节约建设成本,避免二次改造。

目前,相关技术成果已对接中国院主编的团体标准《酒店建筑适老化改造评估标准》(征求意见阶段)。

老人照料场所设计  适老化设计

▲酒店改建老年人照料设施前评估指标体系

可实现套型布局快速变换的模块化内装改造技术植入

设计团队应用针对闲置资源改造养老设施类项目的居室内模块化内装改造技术,弱化改造类项目复杂工况的影响,契合改造后老年人照料设施的使用与运营需求,使套型得到快速更新,有助于提升改造设计效率、提升居室内适老化品质。

适老化改造  适老化设计  养老院  照料场所

▲居室内模块化内装改造技术应用

04

合作共赢 未来可期

该项目是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既有居住建筑适老化宜居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既有公共建筑适老化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支持下完成“参数采集—实验模拟—技术研发—工程实践—应用反馈”全链条工作的社区服务设施适老改造项目。

通过应用相关技术成果,为服务自理与半自理老年人的社区综合养老机构建设提出解决方案。这是一次针对酒店类既有公建改建为护理型养老设施的重要尝试和实践。中国院通过本次项目应用,将继续向行业和社会推行既有公共建筑改建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实践经验,为社会民生贡献专业智慧。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