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末较2022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新增近1700万人。在江苏,截至去年底,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043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6.09%,高出全国4.92个百分点。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是中国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策略。记者了解到,适老化改造已成为规划设计师的“大单子”,从家庭到社区,从街区到城市,设计师们调整视角,去看见老人、感受老人,“成为”老人,探索建立起老年友好环境,让老人生活更便利、精神更富足。目前,江苏总计有55个城乡社区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数量连续3年全国第一。 家有巧思,满足老人居家养老心愿 蒸毛栗子、走油肉、熏鱼……走进常熟市碧溪镇一个小村庄里的“灶间之家”,每天饭点,菜香四溢。“灶间之家”是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博士陆少波为父母设计的养老房。 陆少波是名“85后”。在他离家外出读书工作的这些年间,自己的老家也在变。父母两人在家,逐渐弃用农村大灶,改用煤气罐,饮食习惯和空间格局都发生了变化,灶间没落了,常熟传统菜肴再也做不起来。 父母渐渐老去,住家环境对他们的日常行动并不友好,更难慰藉他们对传统生活习俗的念想。于是,陆少波从父母开始,着手设计养老房。 常熟传统乡村饮食,是他创意的着力点,落笔就在灶间。灶间平平无奇的入口改为大玻璃窗,父母做饭时,抬眼就看到院中40多岁的榆树、20多岁的桂花树。灶台墙上新作了墨画,图案是寓意吉祥的牡丹等,是请当地的老师傅来画的。去除储藏间屋顶,令灶间旁的空间变成小内院,父母有了享用穿堂风的空间。 改造一番后,18平方米的灶间由原本家的附属,变成院子中心,成为父母最频繁的活动区域。整个改造不算大工程,总金额约4万元。 传统美食回来啦!父母又开始用大锅做常熟一带特有的蒸菜。父母还重拾祭灶神的习俗,更频繁地使用水井,花更多时间打理院子、种植物,小院里太阳花、长寿花、海棠花常开常新。他们也重新在荒地上种菜。 陆少波说,适老化宜居改造不是刻意增加很多助老设备,通过设计唤起他们的生活记忆、满足精神需求,特别重要且实用。 “95后”设计师董春茂也认为,养老住宅不仅是一个住所,更是一个能够带来心灵安慰、促进身心健康的空间。 今年,通过调整住宅空间,设计灯光、软装等细节,董春茂为客户母亲“量身设计”了养老房。这是一间约60平方米的跃层建筑,位于南京秦淮区居易时代,底层做成养老房。 走进养老房,灯光和用色都有巧思。考虑到老人视力下降,设计选择了4000k的特定色温,让老人眼睛更舒服。乍一看,室内没有扶手,实际上是把扶手设计得更隐蔽。从入门处开始,便有连贯的矮柜,既可储物,也能给60多岁的老人当扶手用。“隐蔽的设计,让老人不会产生‘我老了,不中用了’的消极心理。”董春茂介绍。 原居养老一直是中国人的主流养老方式。江苏省民政厅曾发布一项调查报告,倾向于居家养老的老人达83.3%。年轻设计师的加入,让家有了更多巧思,让原居养老暖意更浓。 社区适老,老建筑变成老人“幸福屋” “我年轻时是吴县刺绣厂职工,现在老了,在家门口的社区养老中心养老,赶上了好时代!”在苏州市姑苏区沧浪街道的颐家乐园西大街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二楼练歌房内,97岁的陈玉英歌声中气十足。她面色红润,在七八位老伙计的簇拥下,唱起苏州市市歌《苏州好风光》。 这是一幢米黄色的两层民国建筑风格小洋楼,大门口,“苏州市历史建筑朱熙宅”的铭牌醒目悬挂。经过相关部门两次翻修,老宅为“老”所用。中心辐射周边6000余位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门、日间照料、膳食营养、健康管理、喘息养老等服务。 40岁出头的苏州适老化设计产业学院秘书长沈玉彬是该为老服务中心的设计者。初见这栋民国建筑朱熙宅时,他站到二楼西边的房间里,看见阳光同时从八扇窗户投进来,脸上几乎不自觉就升腾起温暖又幸福的笑容。 “这里太适合做社区养老服务了。”沈玉彬说。他们在大门右手边建造了一块仅5平方米的小花园,月季花粉红、镜面草翠绿、满天星紫色小花争相绽放……“花园主要考虑为老人提供感官刺激,兼具芳香疗愈功能。”花期长的植物,令老人感受朝气蓬勃的生命力。植物配置高低错落,让不同身高的老人都能亲手触摸和亲近植物。中心鼓励老人参与园艺劳动,不少植物是老人自己种植养护的。在五彩缤纷、香气宜人的花园里,老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感官都被调动起来,有益身心健康。 一楼有社区老年医院、社区老年餐厅、书法室等功能室,往二楼走便是练歌房。一路走下来,适老化扶手贯通,且配有感应灯带。人还未走到,灯先亮。腿脚不便的老人还能坐上爬楼机,直达二楼。 在苏州老城,有很多类似朱熙宅的历史空间,正在陆续被改造成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沈玉彬参与适老化设计改造的老宅、老厂房等就有20多个。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江苏第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常州市钟楼区清潭污水处理厂已建成40多年,因老化破旧停用,正在寻求“重生”方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团队设计了一个方案——创造一种储蓄、提取“服务时光”和“记忆时光”的社区养老新模式,获得第十届“紫金奖·建筑与环境设计大赛”学生组金奖。 团队成员陈旭阳介绍,活力老人可以在此创造、服务,以此获得“时光币”,日后“时光币”可换取他人服务。设计还通过“实体空间+数字技术”的方式,将废旧污水处理改造成厂区记忆圆厅等。老人在展厅内能亲见污水处理厂历史文化,也能戴上VR设备,“回到”旧时光。 方案目前尚未落地。陈旭阳观察,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不少城市的老厂房,因体量大,空间足,承载重,都在借助设计力量,成为养老社区的载体。 “博爱无碍”,街区设计装得下老人需求 “广场舞大妈抢占少年篮球场”,你怎么看?大妈很吵,影响环境?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李竹说,换个视角,会看到不一样。比如,不少外国人觉得中国广场舞新奇又美丽,而在设计师眼里,“不同年龄段的空间矛盾背后是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城市空间设计需要更多地将老人需求包容进来”。 李竹曾带团队做过名为《大爷大妈不用抢篮球场啦》的设计方案,荣获第七届“紫金奖·建筑与环境设计大赛”银奖,旨在用设计的力量帮助老年人建立足够的社交空间。团队利用城郊接合部“服贸城”等“大盒子”形商业建筑,通过“退台”和架空等手法,从空间中生成更多开放平台,形成跨街区的空中街道,植入菜场、市集、茶楼、剧场等市井功能,还穿插了跑道、广场舞台、球场等健身场地。 快速城市化总是伴随着一代代人集体记忆载体的消失,所以,“老去”往往意味着边缘、失落和孤单。“老龄化社会中,‘夕阳美’也是设计师大有可为的空间,设计师不仅对‘甲方爸爸’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有责任设计好的空间,让年轻人有地方打篮球,老年人有地方跳广场舞。运动虽不同,社交属性其实是一样的。”李竹说。 不久前,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无障碍技术研究中心刘志军团队对南京秦淮区科巷菜场无障碍全龄友好提升进行改造研究。从科巷菜场西北边的新世纪广场,到东南角的郑和公园,途经7个老小区,老人出行需求大。将自己代入坐着轮椅外出的老人,团队设计师吴丹丹发现,老街区普遍存在未设置无障碍标识、部分轮椅坡道设置不规范、无障碍通道上有高差等问题。 调研后,该团队的设计方案中,老人的需求被看见:菜场内设有社区食堂、银发餐厅;摊位外围增设外伸板,轮椅老人有了容膝容脚空间;菜场周边,机非车道接合处的栏杆上,设有一本书宽的长桌面,老人腿脚不便,走累了可以扶着歇一歇。 重阳节前夕,苏州姑苏区虎丘街道新庄社区的老人有了“多巴胺配色”的焕新公共活动空间。活动空地上,椅子是果绿色、海蓝色的,凉亭是橙橘色的。吹着和煦的秋风,老人自发成群,坐在一起唠嗑。 60多岁的“老苏州”罗迁穿一件果绿色衣服,与记者拉起家常:“常言道‘老小,老小’,老人就和孩子一样,也喜欢明亮的颜色。再说老了眼神不好了,字看不清,看到彩色,就知道这边是老朋友们聚一块的地方。” 社区党委书记王心亚是名“80后”,在社区工作10多年了。她看见,因为外出不方便,有的老人慢慢就变得不爱动弹,身体越来越不好,她想在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上做些不一样的尝试。她的想法与设计师一拍即合。沈玉彬正在带着学生做“适老化设计中色彩疗愈”的课题,研究将色彩融入适老化设计中。这是一个产学研合作促进适老化的项目,由苏州商合仕物联科技公司联合苏州适老化设计产业学院共同研究,也将培养更多适老化设计人才。老人视觉系统逐渐退化,“以色辨物”能帮助老人凭借色彩辨别空间,激起他们走出家门、到户外活动社交的欲望。 街区适老化改造还在进行中。预计今年年底前,广场上的3个小房子也将根据医疗等功能差别,被刷成不同的颜色。王心亚还打算,引入合作方,在焕新后的广场办一些老人年轻时盛行的市集,丰富老人生活。看着一些认知、视力等能力下降的老人不敢出门,王心亚很是心疼,她想,如果在这些老人常走路线上刷成亮橙色,老人是不是就很容易找到“归家路”了?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春/文、视频 点·评 请城市答好这道“适老题” 适老化宜居建设已成为家庭、社区、街区规划设计绕不开的“考题”。令人欣喜的是,从点到面,友好环境全面生长。老人需求正在被看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身边的老人提醒、激励着年轻设计师汇入适老化设计大潮中。 适老化的环境,体现在接纳、包容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需要。好的设计在于想老人所想,尽可能消解老人由于生理机能下降、抵抗力下降、认知能力下降等带来的消极因素,引导老人寻求幸福感、归属感,进行户外园艺活动、康体锻炼、交流互动,提高生活品质。 我国已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适老化设计是一片需求蓝海,还需要更多设计力量加入,也需要更完备透明的市场。不少设计师发现,适老化设计需求很大,有些老人苦于触达不到专业设计力量,提升居住生活环境“友好度”和舒适度的心愿难以满足,只能装上冷冰冰的扶手。这对于活力老人来说,在心理层面并不友好。因此,老年友好环境建设,需要社会、政府、市场等多方共同引导,促成更多健康又创意十足的城市适老化设计落地。